(共产主义杂志)越南共产党实行革新近40年来的伟大理论创新成就,体现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目标的坚定不移以及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在越南革命实践中的创造性发展。因此,当前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加强对党的理论成果的总结,助力发展、完善和提升党的理论水平,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和越南独特的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力争成功实现到2030年和展望2045年国家建设和发展目标。
经过近40年实行革新、30多年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1991年),关于革新路线、关于社会主义和越南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 1986年越南共产党发起的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革新、建设和发展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和成就,使越南从世界上的一个贫穷国家成为一个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建设越来越好,人民生活得到根本全面改善,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取得这些伟大而令人骄傲的成就是有多种原因的,但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越南共产党一贯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的理论运用到越南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定期总结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和越南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以适应各个时期的发展实践,带领全民族坚定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不断全面同步推进革新进程,大力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发展一个强大、繁荣、幸福的国家的愿望。
从建设和发展国家的实际以及越南共产党近40年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革新、建设和发展国家的理论认识过程出发,可以总结越南共产党的理论成果,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在正确认识越南具体国情条件下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补充和定位越南社会主义特征的相关内容。
在革新过程中,党确定了社会主义模式包括6个特征,并继续补充和发展为8个特征,表明党关于社会主义模式,也是越南社会主义目标的理论认识的不断发展 。
越南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2011年补充发展案),肯定了越南所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下特征: 1- 民富、国强、民主、公正、文明;2- 由人民当家作主;3-具有以现代化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进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经济;4- 拥有先进的、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5- 人们过上温饱、自由、幸福的生活并获得全面发展的条件;6- 越南共同体的各民族平等、团结、尊重;7- 拥有共产党领导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8- 与世界各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
凭借社会发展的精神和辩证思维,越南共产党认为:向社会主义迈进是一个从低到高、从未完善到更加完善的持续不断地运动和转化过程。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南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也将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转化和发展之中。因此,从现在到2030年和2045年,越南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必将有新的质的补充,以适应更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和任务。
正确确立越南独特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源于对越南具体历史条件下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深刻认识。克服计划经济时期客观条件造成的教条和不足,以正视事实、正确评价事实的视角,越南共产党回归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的根源,客观看待和评价实践提出的问题,以形成有关越南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理论认识。这就是越南共产党作出路线上的决策的依据,体现了越南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包括总体特征、经济特征、国家特征等突破性问题和内容。
第二,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胡志明思想运用到国家革新事业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
越南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认识的发展,是每个发展时期创新思维、总结实践并在越南具体条件下创造性运用、补充、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胡志明思想核心论点的结果。
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越南人民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历史里程碑。在六大之后取得的革新成就的基础上,七大(1991年6月)通过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1991年)。这是一份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重要文件。1986年至今越南共产党领导下的革新进程继续坚持这一目标和道路;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根据国情和当今时代形势,构建和形成关于社会主义和越南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历经每次代会,越南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目标落实情况和确保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上在这一根本问题上取得新发展,在国家革新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塑造了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价值观。对实施1991年纲领30年、实行革新35年情况作出总体评价,越共十三大认为:“回顾实行革新35年、实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30年的情况,关于革新路线、关于社会主义和越南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日益完善并逐步实现”(1)。
越南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展望21世纪中叶,努力把越南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定向的发达国家,确定了不同时期要完成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这些目标瞄准了未来几十年国家重要的发展里程碑:到纪念南方完全解放、祖国统一50周年的2025年,摆脱中等偏下收入水平,成为工业面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到纪念越南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2030年成为拥有现代化工业和中等偏上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到纪念越南民主共和国,即现在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2045年成为高收入的发达国家。
第三,总结、继承、阐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方向。
1991年纲领提出了7个基本方向,也是革新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内容。1991年纲领中确定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基本方向的方法涉及并包含了发展方向。此后,越共十大(2006年)通过对革新20年的总结,考虑并确定了8个方向,但更加简洁(2)。
继承十大精神,在十一大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2011年补充发展案)通过补充和发展基本方向进一步明确了越南走向社会主义的目标和道路。2011年纲领指出:“为了顺利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全党全国人民需要秉持革命进攻精神,发扬自力自强的意志,充分发挥一切潜力和智慧,抓住机遇,克服挑战,贯彻并落实好以下基本方向:一是统筹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与知识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三是建设先进的、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开展人的建设,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正进步。四是坚决保障国防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五是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合作与发展的对外路线,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六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事业,实现全民族大团结,加强和扩大民族统一战线。七是建设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八是建设廉洁强大的党”(3)。
上述八个基本方向体现了越南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系统性和同步性,既符合时代潮流,又符合越南实际,并在十二大和十三大文件中不断得到补充和细化。
纵观实行革新近40年间确立的全部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向,经过每次代会,在各个基本领域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实践基础上,越南共产党又对方向相关理论作出十分明确且日益深刻、充分、全面的补充和发展。这是党在新形势下的理论探索、创新和奉献,旨在实现为越南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服务的目标。
第四,发现和明确国家建设发展方向落实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关系。
2011年纲领除了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的方向外,还增加了关于把握好解决好重大关系的内容:“革新、稳定与发展之间,经济革新与政治革新之间,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定向之间,发展生产力与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间,促进经济增长与文化发展、实现社会公正进步之间,建设社会主义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之间,独立自主与融入国际之间,党领导、国家管理、人民当家作主之间的关系”(4)。
越共十二大(2016年)增加了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重大关系即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同时,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定向之间的关系调整为遵守市场规律与确保社会主义定向之间的关系;到了十二届五中全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被补充为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到了十三大(2021年),越南共产党又增加了第十个重大关系:践行民主与加强法制建设、确保社会规矩之间的关系。
迄今为止,越南共产党已确定了在越南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继续掌握和处理好的十大关系:一是稳定、革新和发展之间,二是经济革新与政治革新之间,三是遵守市场规律和确保社会主义定向之间,四是发展生产力与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间,五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六是促进经济增长与文化发展、实现社会公正进步、保护环境之间,七是越南社会主义祖国建设与保卫之间,八是独立自主和融入国际之间,九是党领导、国家管理和人民当家作主之间,十是践行民主与加强法制建设、确保社会规矩之间。
党的十三大文件还强调,这些是重大关系,反映了越南共产党革新路线的辩证规律和核心理论问题,需要根据实践变化予以补充、完善和发展;需要正确充分认识、深入贯彻、良好有效落实(6)。这十大关系是越南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认识的高度概括,有助于阐明越南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规律,特别是越南共产党科学执政的规律。
第五,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念,是领导越南革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认识的根本创新以及理论思维和实践上的突破。
1991年纲领和越共七大文件体现了革新精神,党明确提出:建设在国家管理下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主义定向的多成分商品经济;同时也细化了公有制的概念,明确界定仅仅是“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越共九大坚定肯定了“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念,提出“在国家管理下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主义定向的多成分商品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7)。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越南实行有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济成分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其中,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一起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坚实基础。
经过近40年的革新,越南正迈向新的发展阶段,逐步完善现代化的、沿着社会主义定向充分同步运行的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深入、广泛地融入国际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比几十年前提高了很多倍。
第六,对建设越南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和资源的认识日益全面和深入,特别是突出了文化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作为重要内生力量和动力的作用。
越南共产党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的观点,在近40年的革新过程中,确定并指出了越南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动力,包括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全民族大团结,文化(核心是发挥人的因素),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和谐结合起来,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教育培训、科学技术;社会公正,改革创新。这是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总结,调整认识、补充和发展理论以适应新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和研究的结果。
这一精神在党的十一大、十二大中得到继承、肯定和落实。十三大提出“三大发展动力”的观点被认为是突出的亮点之一。据此,越南共产党强调“大力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强意志、全民族大团结力量以及国家繁荣发展和幸福的渴望”(8);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挖掘整个政治体系和越南文化、越南人的综合力量,培育民力,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出台机制来引进并重用人才,大力推动改革创新和科技应用,尤其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统筹民族力量与时代力量,充分发挥内力,借助外力,包括内生资源,为国家高速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自推行革新(1986年)至今,越南共产党关于内生资源的理论思维朝着强调文化在国家保卫、建设和发展中日益突出的作用的方向发展。文化是社会的精神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动力。党的十三大首次将文化价值列为三个“战略突破口”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与以往主要提到经济突破口不同。特别是,十三大文件提出了需要落实的新任务,即“结合新时期越南家庭价值体系的维护和发展,着力研究、确定和部署国家价值体系、文化价值体系和人文标准的建设”(9),这是以往仅停留在启发和引导层面的。
第七,着力确立新形势下越南社会主义的人文目标和价值体系;在发展的每一步中,协调合理地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进步、环保之间的关系。
阮富仲总书记在《社会主义和越南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这篇非常重要的文章中令人信服地指出了越南社会主义目标,同时也是真正的人文价值观:“我们需要的社会是发展要真正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谋取利益而剥削和践踏人品的社会。我们需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和公正齐头并进,而不是拉大贫富差距和加重社会的不平等。我们需要一个充满仁爱、团结、互助、朝着进步及人文价值方向前进的社会,而不是仅服务于少数人和派系私利的不公平竞争、‘弱肉强食’的社会。我们要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以确保我们当代人和后代人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而不是无限量地开发、争夺资源、消耗物资和破坏生态环境”(10)。
越南共产党主张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每个步骤和每一项政策中实现社会公正进步”。落实“公正进步”的要求,全面覆盖社会各个领域,从教育、医疗、家庭、环境、消除饥饿、减贫,到社会福利保障、体育、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秩序、人权保障、预防和打击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等。国家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动员一切社会资源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确保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应有的、公平的发展和革新成果,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力争为人民谋求更多幸福、更温饱的生活。
第八,发展现代国家民族理论和保卫越南社会主义祖国理论,适应发展新时期日益繁重复杂的要求和任务。
越南共产党关于越南走向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以及革新过程中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需要认识和解决好的重大关系的理论成果已被细化并运用于革新时期各个具体阶段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划和贯彻落实中,使国家建设、发展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越南共产党在这一领域的突出理论认知成果之一就是关于“对象”和“伙伴”的认识。新形势下的对象和伙伴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伙伴也有要斗争的方面,对象也有可以合作的方面。用斗争来促进合作,减少分歧和冲突;以真诚的态度合作,尊重正当利益,遵守国际法,但要警惕大国之间任何损害越南利益的妥协。斗争要坚持、坚决,又要柔和、灵活,采取多种方式,目的是维护和平,促进合作,确保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
越南共产党从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战略:保邦于未危,依靠综合力量来早期、远程地保卫祖国。综合力量是全民族大团结的力量;以人民军队和人民公安为核心,不断正规化、精锐化建设、逐步现代化,形成必要的威慑能力,确保早期、远程、从根源上消除威胁,维护和平,防止战争的力量;越南文化的力量;持续增长的经济的力量;正义的力量,利用和争取世界上热爱和平、维护正义、维护国际法的力量支持。
第九,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理论日益巩固和发展,旨在提高国家运行的效能和效率,加强践行民主,满足沿着社会主义定向革新和发展国家的实践的任务要求。
越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由其本质属性决定的,这成为越南国家模式设计的一条原则,那就是:一切权力为人民所有并属于人民。国家权力是由人民集中统一的,没有权力的划分,更没有“以权力制衡权力”。权力是统一的、不划分的,但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各国家机关在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中必须有分工、协调和控制,以确保统一和衔接,以实现“实施和捍卫人民的权力”。越南总体革新,包括政治革新和政治体系革新的基本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发扬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建设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落实和发扬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先决条件之一。
“法治国家”的理念最早出现在越共七届中期全国代表会议(1994年)文件中。然而,直到越共九大(2001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被视为贯穿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战略性任务之一。这一精神在越共十大、十一大和十二大的文件中得到了肯定,党把“共产党领导的民有民治民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越南人民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八个特征之一。2013年《宪法》规定的国家建设内容体现了越南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观点和理论认识方面的重要进步。越共十三大强调,“继续建设和完善党领导的民有民治民享的越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政治体系革新的中心任务”(11)。十三届六中全会认为“越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按照‘党领导、国家管理、人民当家作主’的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和运作,为革新和祖国建设、保卫事业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12)。
第十,进一步发展关于越南共产党的作用和使命的理论,特别是关于廉洁强大的党和政治体建设整顿的理论,以确保党对国家革新、越南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和保卫事业的正确、英明领导。
经过近40年的革新,党的理论体系日益明确了各领域在祖国建设和保卫路线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发展是中心任务;文化是社会的精神基础;国防安全保障是一项重要的经常性任务;党建是关键任务。党建之所以是一项关键任务,是因为只有建设一个真正廉洁强大、有卓越领导能力和战斗力的党,才能提出并组织正确的政治路线顺利实现,及时妥善处理国家革新事业带来的问题,无愧于唯一一党执政的地位,保持人民对党的信任。
党建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党建工作成功开展将决定着整个政治体系的力量、整个革新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定向的保证。党的建设因此成为突破环节,为其他领域的革新奠定基础。
关于党领导和执政的理论通过以下主要内容和方面得到了更具体的阐明:1- 党的领导贯穿于所有革命时期,而党的执政只存在于党夺取国家政权后利用政权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和理想的阶段;2- 党的领导,主要和首先在于先锋、引领和指明道路的作用和使命,以英明的智慧、纯洁的道德、科学的路线、严格的组织为基础;党的执政是党为了实现自己目标和理想而掌握、行使和控制权力,首先是国家权力的活动;3- 进一步将党的领导和执政职能与国家的管理和行政职能以及各政治社会组织代表和保护各社会阶层正当、合法权益的职能划分开来。
党建工作结构理论日益发展和细化。从确定党建工作包括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又划分、发展为政治、思想、道德、组织、干部五个方面的工作。越共十二大将道德建设纳入党建工作的内容,是建立在胡志明道德思想、党的执政道德和政治文化理论基础之上的;有助于补充和阐明党的作用、地位、先锋性。十三大还将党的干部建设工作从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分开;同时总结了五大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党的建设和整顿。特别是十三大继续对党的建设和整顿工作增添了新的重要理念;强调要统筹党的建设整顿与廉洁强大的政治体系建设。这也是十三大整个任期及今后几年的中心任务和方向。
***
越南共产党实行革新近40年来的伟大理论创新成就,体现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目标的坚定不移以及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在越南革命实践中的创造性发展,对于我国近40年来在国家建设发展事业中取得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伟大成就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也将成为越南共产党谋划新时期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力争顺利实现21世纪中叶越南成为社会主义定向的发达国家的目标的重要科学和实践依据。(完)
----------------------
*本文系编号为KX.04.02/21-25的国家级科研项目《革新40年来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越南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发展成就》的成果
(1)越共十三大文件:真理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21 年,第一册,第103页
(2)参见:党的文件全集:真理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18 年,第65卷,第139-140页
(3)(4)越共十一大文件:真理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11 年,第71-72、72-73页
(5)(6)参见:越共十三大文件,同上,第一册,第119、39页
(7)党的文件全集:真理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16 年,第60卷,第181页
(8)越共十三大文件:同上,第一册,第34页
(9)越共十三大文件:同上,第一册,第143页
(10)阮富仲:《社会主义和越南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共产主义》杂志2021年5月第966期,第5-6页
(11)越共十三大文件:同上,第一册,第174页
(12)越共十三届六中全会文件:真理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22 年,第36页
文章来源:《共产主义》杂志2024 年 3 月第 103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