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是为了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图片来源:嘉莱报

一、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对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任何国家必经之路,特别是从落后的农业经济起步并希望建设现代化发达经济的我国,主要因为以下原因:

第一,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近70%的人口为农村居民,超过47%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农村人口增长率仍然很高,城镇化及基础设施的扩建导致人均土地占有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水平还低,以手工技术为主等。

第二,农业、农村在工业化、现代化资本积累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是关系到处理为农村多余劳动力解决就业、农民增收、提高农村市场的购买力、增加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及其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等大部分人口基本生活问题的具有极其重要战略地位的社会经济区域。

第三,农业、农村经济仍未走出薄弱、欠发达的状况。农业的经济结构转型和生产方式革新缓慢,主要是小规模、粗放式的生产,多种商品的产量、质量和附加值低下。农村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没有明显改善,未相称于国家革新事业的成果,贫困率还高,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农村与城市、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还大,导致许多紧迫的社会问题。

第四,世界的实践表明,澳大利亚、阿根廷、加拿大等不少国家是靠农业发展起来的;而对其他一些国家来说,发展农业是形成国内市场的主要办法,也有的国家把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业作为工业化初期解决经济生活必要组成部分的基本手段。

第五,对于一个在落后农业基础上走向社会主义的国家,关键问题在于发展商品农业以朝着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向对经济结构进行重组。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经验教训更肯定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靠农业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当下和长久下去,工业化、现代化方向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朝着社会主义定向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

第六,农村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主要人力来源地。基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方向的农村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同时也是朝着工业和服务业劳动力绝对和相对增长而农业劳动力绝对和相对下降的方向的由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劳务转移过程。

二、在革新30年,越南共产党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视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过程的首要任务之一”,这是越共十届七中全会有关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决议所肯定的。

近年来,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已取得重要进展。农村面貌得以改变,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基层政治体系逐步得以巩固。

农业继续朝着商品生产方向以3%以上的较高年均增速发展,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牢牢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大米、咖啡、橡胶等部分出口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据较高地位。农村经济朝着增加工业、服务业、产业比重的方向转型,各种生产组织形式继续得到革新。农村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得到巩固,许多农村地区的面貌发生重要的变化。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扶贫济困工作取得巨大成果,受到世界高度评价。基层民主得以发挥。政治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得以保障。这是落实新农村建设国家目标计划的重要前提。

然而,除了发展和进步,我国农业、农村仍是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的欠发达区域;目前存在不少困难,如对农林水产业的投入未相称于这些经济行业的地位和作用;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尚未稳定,经济结构还偏向农业,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发不理想,因此农村就业压力很大、农村市场薄弱,给农业生产的“投入”和“出路”产生负面影响,政府的一些政策没能够有力刺激农业生产发展,因此劳动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低下等。这些不足使得农业、农村面临更远落后于城市农业、服务业的趋势。因此,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既是实践的迫切要求又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走出当前困境,发展商品生产、提升劳动效率、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的最短途径。

我国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应确保以下基本要求:沿着社会主义定向,将发展生产力与巩固、完善农村新型生产关系、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置之于整个国民经济工业化、现代化战略中去考虑,确保国家在经济、社会、国防安全、生态环境的全面利益;置之于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的总体趋势去审视,旨在彻底挖掘国家的比较优势;按合理的步骤协调结合传统经验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当前的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也要朝着以下方向巩固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的紧密联系:农民是发展过程的主体,以新农村建设与工业、服务业基地建设及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为基本,以农业全面、现代化发展为关键。

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确保各区域之间的和谐,促进贫困地区的更大转变,农民接受培训并具备相当于本地区先进国家农村的生产水平并拥有在新农村当家作主的政治本领和能力;朝着现代化、可持续、大规模商品生产,效率、质量、效果和竞争力居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方向建设全面发展的农业;建设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现代化、经济结构和各种生产组织模式合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城市规划高速发展相结合,农村社会稳定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民众的文化水平得以提升,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在党领导下的农村政治体系得到加强的新农村。

工业化、现代化将为把欠发达的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在劳动力使用日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基础上结构日趋合理的经济提供物质技术和社会经济前提。工业化、现代化为确立、巩固、完善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关系和巩固政治体系、加强农村地区国防安全等创造物质基础。

在未来几年,集中各种内部和外部资源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工业化、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工业化、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也在越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即将提交越共十二大审议的政治报告草案中得以肯定。

三、有关方向,我国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应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是,更深刻地认识农业、农村的重要地位,这是大部分人口居住、社会劳动力和土地集中、有发展条件的地区,是巨大内在资源,目前也是我国的优势。

二是,重点集中于切实具体的项目,从而加快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农村发展,逐步改变农村经济面貌,扶贫济困,改善人民的生活,为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民富国强、民主、公平、稳定作出贡献。

三是,从调集到的资金中抽出合理比例投入农业、农村发展;在被允许的区域组建各种工农业和服务业综合功能区,以开展粮食、食品加工,农业劳动工具生产和以及各类工业生产服务开发,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推进科技服务、物资及农作物和畜禽种苗供应以及农林渔业产品销售等。

四是,革新政策和化解各种“瓶颈”以真正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并为全面可持续发展吸引各种资源,大力鼓励空地、荒山荒地的开发利用,推进深耕细作、提高产量,提升农村市场购买力、促进其稳定发展。

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继续促进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事业,应致力于开展以下八大基本措施:

第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朝着商品生产方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转型。首先是形成大规模的集约式商品产区,为将先进技术应用于高经济价值和商品性的农作物和畜禽种类提供条件;实现优势生产以获得数量大、质量优的商品性农产品,满足加工业的要求,快速增加农产品出口额,包括各种林水产品;优先发展出口规模较大、市场稳定的农作物和畜禽种类,特别重视我国具有优势的珍奇产品。农村经济结构转型还必须为了提升工业和服务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和发展速度。要想如此,应把发展生物技术、农林水产品加工技术和收获后技术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视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第二,发展农村工业、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朝着在发展各种传统行业和手工艺村以及各种手工艺行业、加工业、生产消费品和出口产品的农村工业、非农业原料开采和加工业、建筑材料生产工业以及服务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类服务等基础上减少偏向农业的劳动力、增加非农行业的劳动力的方向进行农村劳动力重新分工,建设城市与农村对接的电力、交通运输、通讯联络等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在各居民社区形成各种经济-技术-贸易服务中心,为在农村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和塑造新的农村面貌创造条件。

第三,在有效利用土地基础上朝着促进商品农业发展的方向实行土地政策。允许土地健康集约化,但避免一部分农民贫困化。土地集聚要与农村各种行业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结合,为农村居民创造就业和更高收入。

在土地面积比较庞大的地方发展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农庄经济,开垦荒地以种植多年生植物、饲养大牲畜等。

第四,推进科技研究、转让和应用,实施水利化、电气化、机械化,加快技术配备、农业和农村生产技术革新以及向农民转让先进科技工艺等。政府扶持推进服务于农业的机械产品,特别是各类中小型机械设备的生产和利用。逐步提升加工技术和收获后技术水平。选择并快速吸收对革新和提升其他许多行业技术水平有着决定性意义的关键环节和行业的现代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根据越南人能力和巧手的专长、优势,针对市场需求促进各种农村工业行业的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将是在农村经济结构当中占据重要地位和越来越大比重的经济产业。政府协助培养农业、农村的科学干部、技术工人和经营者。

第五,注重发展和开拓国内外农产品销售市场。使得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市场,发展生产活动,提高民众的购买力,巩固农村贸易系统。打造越南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若干主力出口农产品。加大对市场研究工作、推销和贸促工作投入,以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保持和扩大已经建立的市场,努力寻求新市场,实现国际贸易关系多边化和多样化,减少对若干伙伴的集中以及通过中间市场的贸易活动,旨在提升出口效率并打造稳定的市场。

第六,鼓励并为所有经济成分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发展创造条件。工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应与在农户自愿基础上朝着从老式合作社转换为新型合作社或者成立从事为个体户经济生产提供技术服务、植保、种苗生产和供应、电力和供水服务、土地服务、融资服务、贸易和产品销售服务的新型合作社的方向转移、建设和多样化发展各类合作社经济相结合。

推广各种农户经济合作模式、各种合作社和经济合作形式以及与加工和销售企业建立合作的农林场和农庄经济,协助和引导其他经济成分协作发展大规模、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率的商品生产。

第七,化解政策和体制上的障碍,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强劲、稳步发展注入新动力,鼓励合法致富以及扶贫济困,加强农村各阶层人民的团结。提升各地方和各部门在为各农户和农村各经济成分以及有需求和能力的其他所有力量大胆合法投资发展农业及农村工业、手工艺和服务业创造便利条件中的责任感和积极主动精神。

第八,把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同新农村建设国家目标计划的实施结合起来。把新农村建设视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及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乃至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中极其重要的紧迫任务。从而,凝聚整个政治体系的共识和综合力量以及全社会在开展落实过程中的同心协力。各团体组织动员团员、会员参与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竞赛运动,将该竞赛运动同继续力推学习和践行胡志明道德榜样以及继续提高全民团结共建社区文明生活运动和其他竞赛运动质量结合起来。(完)


作者:《共产主义》杂志社总编辑、中央理论委员会委员武文福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