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域和种族价值视角下的越南文化价值

裴怀山 博士、副教授
越南国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
08:33, 02-10-2022

(共产主义杂志)文化价值是精神生活的一种形态,作为人们文化生活的反映和结晶,有助于调节行为,引领着面向真善美的发展,为包括越南在内的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和民众在位于北宁省慈山市亭榜坊的都庙历史文化遗迹 _图源:越通社

价值是人们朝着哪些是需要的、是美好的方向针对大自然、社会和思维带有主观性的评价体系;换句话说,那是人们认为是真善美的。因此,文化价值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形式,其与人类的生活活动、每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密切相关。

文化价值(cultural value)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但文化价值体系一旦形成,就对这些社会的人们的目标、方式和行为起到指导作用。它也就是一种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1。此时,价值通过共同分享价值将人们连接起来,创造团结之情和力量;同时也可以打造出表达这些价值的象征。

每个社区(种族、国家等)的文化价值往往形成一个体系,其意义是这些价值在一种有机作用的关系之下出现和存在的,各个价值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每个社群的价值体系(value system)或文化价值表通常含有两种意义:一是,单一价值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价值体系;二是,根据一个价值表中不同价值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先后和不同水平的安排。例如,对越南人而言,爱国主义是民族价值体系中的首要因素,但对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或其他一些民族而言,爱国主义可能放在其他位置上等。一般来说,很多民族拥有相同的价值,比如爱国、勤劳、社会性等,然而,在具体的条件和情况下,在每个民族中,上述价值在价值表中的排序可能不一样。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给出了有关文化的定义:“文化概括性而生动地反映和体现着生活(每个人和各个社区)在过去和当前发生的方方面面,历经许多世纪,它已构成了一个价值、传统、审美和生活方式的体系,每个民族都以此为基础来肯定自己的特色”(2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价值体系。或者用概括性的方式来说,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标准,从而指引每个人和社区的行为选择。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可持续性,对社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这些价值往往不会消失,而是按照继承和再生的规律化身为后代的价值。尽管如此,当旧价值尚未完全消失,新的价值尚未明显形成时,就会发生价值危机。价值危机导致社会上的其他危机,如经济危机、教育危机等家庭和许多其他关系的危机。

文化价值往往根植于人们和社区的认识和思想之中,因此具有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因而,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国家、每个地域、每个种族都形成了文化价值,为每个个人和整个社会带来了意识上的统一并指导其行为。文化价值也具有相对性的。因此,在评价一个事物或现象的文化价值时,需要将其置于空间、时间坐标和文化主体之中。如果不考虑到这些因素,就很难衡量和评价特定国家、地域或种族在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的价值或反价值的性质。例如,“忠君”是越南封建时代文化的一种价值,但在不再存在君主制度的现代越南社会中,它就不是一种价值了。爱国主义价值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不同。尽管越南中部地区的村庄与北部的村庄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小村庄的群居方式上也有许多差异,前者能够适应狭小的沿海地区(3。另外,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对某个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对另一个人有意义和有价值。每个人自己,在特定时期和情况下也会优先考虑这种或那种价值。

在具体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每个民族都拥有普遍的价值体系和局部的价值体系。普遍价值体系包括那些最具共性、带有普遍性,对整个社区的思维和行动发挥指导作用的价值。例如,陈文饶教授给出了越南民族最普遍的七种价值,即爱国、勤劳、英勇、创新、乐观、仁爱、重义(4。越共八届五中全会决议阐明了越南特色的突出品德,也可以理解为越南人民的各种价值,即浓郁爱国主义,民族自强意志,团结精神,将个人、家庭、乡村、祖国联系起来的社区意识,宽容,重情重义,劳动中勤劳创新,待人处世中缜密,生活方式简朴。越共十一届九中全会决议也强调,在文化建设中,重点是关注培养人格和生活作风优良的,具有爱国、仁爱、重情重义、诚实、团结、勤劳、创新等基本特征的人。几十年来,一些观点提出了亚洲的共同价值体系,即好学、社区、勤劳、血统(5。除了上述普遍价值之外,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的活动以及各个社会群体中,人们又总结出对每个单一领域发挥指导作用的各种价值。例如,越南妇女联合会正在选择四种品质,也是现代越南妇女的四种价值,即自信、自重、忠厚、能干。

从国家的角度看,文化价值有助于形成民族文化的特色,是构成民族本领的一个要素。因此,国家文化价值形成了国家的力量。民族的建国护国过程也是越南文化价值结晶的过程。如上所述,如果陈文饶教授给出了越南民族的七种普遍价值,那么阮鸿峰教授也认为,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怀是最基本的价值(6,此外还有其他价值,如仁爱、心系社会、崇尚道德、学问、爱美。然而,阮鸿峰教授已经意识到正在越南社会中形成并且日益明显的一种新价值,即社会平等、公正、个人的角色和成功。这对过去越南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种新鲜的价值。越共八届五中全会决议和越共十一届九中全会决议也提出了体现国家文化价值的特征。

实际上,长期以来,各国都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例如,在封建时期,中国形成了一种基于人们的愿望,即五福(福、禄、寿、康、宁)或者基于人的品质,即仁、礼、义、智、信的文化价值体系。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价值体系是真、善、美。特别是在历史动荡时期,各国更希望塑造价值体系,为在国家建设中凝聚意识和行动创造便利条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则推崇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美国人崇尚的因素有成功、适应外部环境、民主、活动和有工作、迈向道德、人性化、实效性和实用性、进步、物质上的舒适、平等、自由、科学和世俗合理精神、民族和爱国精神、个人品德、超自然的话题等(7。正是这些价值为长期内引导和稳定社会做出了贡献。

从地域的角度看可见正是从自然资源、历史、种族、长期共存过程的仅有特征使得每个地域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从而形成不同的价值。例如,陈玉添教授认为,西南地区的文化性格体系有六种特征,即水乡性、重义性、直率性、包容性、实用性和开放性(8;或者说过去河内人的典型特征是崇尚学问、崇尚人品、崇尚本领和气概、崇尚才华、重情重义、多情(9

从种族的角度看,每个种族的文化价值也存在区别,首先是通过各种文化标志。每种标志都包含一定的价值。自古以来,对越南人民而言,雄王就是民族的神圣象征,承载着民族的独特文化价值,体现了“心系根本”、“饮水思源”、民族团结的精神 ,在抗击自然灾害和敌人的斗争中创造了全民族的强大力量。扶董天王是蕴含着抗击外敌精神价值和民族强劲崛起意志的象征。山精是体现征服大自然、保护祖国和开疆拓土的精神价值的象征。与此同时,越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是在信仰活动中得到非常生动地形象化的文化元素,如袋衣族天曲、芒族巫师、西原地区部分民族的“吃水牛”习俗、占族人的卡特节等。文化价值通过信仰礼仪的工具表达出来,如祭坛、祭祀画、道具、装饰艺术、烧纸象征、服饰、乐器、祭祀书籍、供品、饮食等,结晶于服务于信仰的演唱形式,例如歌舞、音乐,体现在经文、教诲以及对实施礼仪的人和整个社区的规则之中。

尽管存在上述差异,但国家、地域或种族视角下的文化价值都有多样统一的性质,据此小社区的价值往往尊重大社区的价值。这些价值的多样统一,既带来丰富而极具魅力的文化色彩,助力形成“文化财富”,从而创造各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另一方面,确保国家文化的稳定以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文化价值是人类的产物,取决于每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助于确定每个人的目标方向和行动方式,并助力调节全社会的总体发展。从国家、地域、种族价值等视角来看,文化价值建设需要结合国家发展的现状将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价值与选择和吸收世界文化价值精髓结合起来。必须接受以下事实:国际一体化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将对国家、地域、种族等方面的文化价值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据此,一些旧的文化价值会失去,一些新的价值会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将会出现国家、地域和种族规模上的价值危机的阶段,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冲击。认识到文化价值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目前对于我国来说,需要采取措施来克服这些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真-善-美为核心价值的越南文化价值将有助于激发对国家发展、繁荣、幸福的渴望,同时指导和调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需要建设新时期越南国家-家庭-人民的文化价值,满足国家革新和国际融入事业的要求。(完)

--------------------

(1)请看:吴德盛: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视角研究越南农村,民族学杂志2008年第4期
(2)国际发展文化十年国家委员会:世界发展文化十年,文化通信部,河内,1992年,第23页
(3)请看:林伯南:越南民族研究:文化与发展,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69页
(4)请看:陈文饶:越南民族的传统精神价值,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1980年
(5)请看:胡士贵:探析价值和亚洲价值,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06年
(6)请看:阮鸿峰:《现代越南文化问题》一书中的“文化与发展”,黎光庄、阮仲环摘选推介,教育出版社,河内,1999年
(7)请看:吴德盛:在革新和融入国际中保护、丰富和发扬越南传统文化价值,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2010年,第24页
(8)(9)陈玉添:文化学理论与应用问题(修订再版),胡志明市文化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226、211页
文章来源:《共产主义》杂志2022年7月第9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