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杂志)在建国和卫国事业中,越南共产党特别注重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并视之为“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之核心任务”。对工业化过程的每个具体阶段的认识也应随着政治思维的完善及实际条件而有所调整和完善。

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越南政府副总理 阮春福。图片来源:VGP

可以说,国家工业化路线始于1960年9月召开的越共三大;在实行革新路线之前,越南共产党一直主张 “在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基础上优先合理地发展重工业”(1976年12月召开的越共四大)。为了满足国家及人民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紧迫需求,1986年12月召开的越共六大把重点放在三大经济计划目标的落实工作上,其中包括粮食食品生产、消费品及出口商品生产、朝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向实行工业化。到1991年6月召开的越共七大,目睹科学技术的强劲发展,越南共产党又肯定工业化进程的要求是将工业化与现代化紧密结合,同时确定了“朝着现代化方向实行工业化”的目标。到1994年召开的越共七届七中全会,越南共产党首次提出工业化、现代化是“各种生产、经营、服务及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从以使用手工劳动力为主转为基于工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普遍使用劳动力与先进、现代的科技、工具和方法相结合,创造出良好的社会劳动效率的根本、全面转型过程”的概念。对工业化、现代化的认识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其中包括追求主次、轻重、缓急目标的不同阶段,但越南共产党所明确的长久目标是“将我国建设成为具备现代的技术基础设施、具有合理的经济结构、先进的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的生产关系、居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国防安全牢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国家”。这一点体现了我党有关国家工业化、现代化事业的性质、角色、目标、内容的理论思维的显著的发展步伐。

之后的党代会,即1996年的八大、2001年的九大、2006年的十大和2011年的十一大,越南共产党继续逐步总结实践,继承并发展理论思想,从而不断补充有关农业农村的工业化及现代化,结合知识型经济和融入国际社会的缩短进程的工业化、现代化等诸多各不相同的模式的认识。有关目标、内容、步骤的要求以及保障实施工业化现代化的各种资源在党的主张、路线中都得以确定,旨在确保切合不同阶段的国内及国际具体形势。

近30年实行经济革新路线特别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政策的实践显示,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积极的转型,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从1986年的38.1%降至2013年的18.4%,工业所占比重则从28.9%增至38.3%,服务业的比重也从33.1%增至43.3%。在实行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若干重点经济区形成并发挥其作为增长动力的作用,从中心到外围都有辐射影响力,为有效开发、利用每个地区的潜能及竞争优势创造条件。工业化过程带动了城镇化进程以及劳动结构和人口结构的转移。许多工业区、出口加工区、高科技区、大型城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吸引了各经济成分、国内外投资商的踊跃参与,有助于促进劳动结构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打造了协助工业、城市发展的相对配套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系统,为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在较长时间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出口金额快速增长,出口商品结构朝着积极方向出现转移,加工制造业商品价值在2008年至2012年阶段以年均增长率9%以上持续增长。截至目前,加工或精加工商品在商品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65%,比20世纪90年代初期翻了一番。工业及服务业的强劲增长也使得全社会的劳动效率提升,同时先进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有助于明显改善农业领域的劳动效率。国家经济不断广泛、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以及全球化趋势已为越南在发展过程中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也要面对不少挑战。外商直接投资(FDI)资本自实行革新数十年以来特别是在《外商投资法》于1987年问世之后持续流入越南经济。这显示越南投资环境正不断得到改善,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使得越南成为了国际投资商安全的投资目的地。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世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以及先进的科技也得以应用和展开,为国内经济吸收、学习、创新和发展创造机遇。日趋广泛地融入国际社会,接近全球市场的机遇就更多,然而,当世界经济动荡不稳之时也要面临更多的风险。越南已经和正在参与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协定使得众多国内企业更容易接近国际市场,但这些企业也要面对生存挑战,哪怕是在国内市场的。

可以说越南经济已在多个不同层面和程度上高速且不断广泛融入了国际社会。这一进程为经济创造出越来越大的开放度;进出口总额1986年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3%,到2013年则相当于GDP的160%,有助于推动越南经济逐步与全球生产、供应网络及价值链相联系,从而使得越南经济逐步升级,为实现国内改革事业如体制及政策等改革创造动力,旨在改善经济空间及国家竞争力。

近30年实行革新的越南所取得另一重要成功是有效解决经济增长与发展文化、实现社会进步、公平之间的关系,其中工业化、现代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工业化、现代化的成就已为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贫困率下降、政治社会稳定、国防与安全得到保障、国家的潜力及国际地位得到提升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肯定所获成就的同时,应该看到越南工业化、现代化战略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越南工业化、现代化模式跟不上国际的变化,其内涵尚未明晰;新背景下的国家工业政策在目标、方向和资源上尚未得到明确;各优先产业及辅助工业尚未有效发展;企业的发展华而不实、毫无章法,未能打造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联系;未能利用来自外国投资的科技优势以创造出推动国内生产实现相应的发展步伐的辐射力。

第二,工业化落实过程未与现代化相结合,未能生产出附加值高、国产化率大的产品;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低且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的原料和零件的加工、组装领域上。许多被视为越南拥有众多优势及良好市场份额的产业,其实,所谓优势是基于各种低等的比较优势,诸如:雇佣非熟练劳动力、利用自然资源及土地等,并非基于高科技、知识、熟练劳动力等新的优势。因此,生产价值中各种综合因素的效率所作出的贡献仍低下,未相称于投入的资源及潜力,甚至在最近几年还有所下降。正因如此,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通常处在远低于国家经济可能达到的潜在增长水平的状况。

第三,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的主张开展缓慢、效果不大、走势模糊、农业与工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生产与市场、劳动力培训与雇佣、劳动转移等之间缺乏联系,导致发展带有一定的自发性、浪费资源,未能有效发挥农业有利于工业发展的巨大潜能。

第四,基础设施,虽然被优先投入各种资源,但总体上仍较匮乏、尚未配套。相关机制和政策未能创造出带动企业和其他主体深入应用、发展和转让新科技工艺的动力。劳动力虽然快速增长,但总体上看其水平、技能多处较低水平,面对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仍严重匮乏。

第五,投入实现工业化的资源仍然零散、重点不明,未能大规模挖掘经济优势。在许多重点经济区、一般经济区、工业区,由于规划不合理或出于感情用事而未能发挥本地区的潜力和优势以及活动效益,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地区互联互通松懈、效率低下,工业区、工业集群的规划工作未与基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思维结合在一起等。总体上看,到现在,未能形成有利于摆脱许多国家已经和正在遇到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合适发展模式。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并对每个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的背景下,鉴于近30年革新有关工业化、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朝着现代化方向集中推进国家工业化事业,围绕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正确看待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之处以及各种困难和挑战。总结出实际经验、教训。从而确定今后应如何调整机制、政策,将各种资源优先投入可为实现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家目标打下坚牢基础的产业和领域。从拥有合理而正确工业政策的国家选择符合越南条件的国际经验,认真参考和运用,面向2020年和更远的愿景。

第二,吸引外商投资战略与促进国内经济战略相结合,旨在发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资本、科技、管理能力等优势,从而促进经济体的其他企业共同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农户经济等。在此基础上,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供应网络和全球价值链,旨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目标。

第三,评估越南目前辅助工业和配套服务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出台未来发展的具体战略及行动计划,使得辅助工业和配套服务成为国家工业化战略中的重头戏。

第四,拟定突破性措施继续化解基础设施、体制和人力资源质量等三大增长瓶颈。特别是鼓励和推动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进综合因素产量增长,通过公私合作模式调集民间资源来发展基础设施系统等。

第五,针对每个区域、地方具体确定衡量工业化成功的标准,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区域和地方的比较优势和潜力,确保展开落实的可持续性以及严遵规划。避免各省市因为眼前利益而盲目追求工业化但忽视本地方竞争优势和潜力,甚至于消弱其他地方竞争优势的状况。

越南实现工业化的道路还要面对总多困难和挑战,但本着同心协力推进体制改革、抓紧落实既定经济结构重组计划的高度决心,越南必将在党所确定和期望的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家之路上获取成功。(完)
------------------------------------------------------------

文章来源:《共产主义》杂志2014年5月第859期

作者: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越南政府副总理 阮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