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杂志)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科学技术及改革创新成为现代生产力的最重要输入性因素,是决定着每个国家发展速度和竞争能力的钥匙。对于正处推进工业化、现代化阶段的越南来说,提高科学技术实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日益深广的全球化和国际融入的背景之下。

附图。图片来源:越通社

越南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发展科学技术一直被越南党和国家在建国卫国事业中予以重视。十一届六中全会2012年10月31日关于“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和融入国际条件下发展科学技术服务于工业化、现代化事业”的第20-NQ/TW号决议强调了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为首要国策,是发展经济社会和捍卫祖国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是各级部门、行业的活动当中应得到优先集中投资、先行一步的内容之一等观点。科学技术真正是发展现代化生产力、知识型经济,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护环境,保障国防安全的最重要动力。

正因如此,发展科学技术和优质人力资源被确定为2011-2020年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当中应集中落实的三大战略突破口之一。被党的十二大通过的2011-2015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落实结果评估暨2016-2020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任务报告也确定了完善2016-2020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任务、措施之一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增强科学技术实力。

在国家遇到许多困难的条件下,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科学技术力量不断努力,越南科学技术事业近年来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切实贡献。越南的科学技术实力和水平逐步得以提升,越南人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科研论文及发明虽然有限但逐年增加。科学技术的行政管理逐步得到革新。科学技术的法律体系也被注重完善。科学技术市场得以形成并初步发挥作用。国际合作得以加强,若干领域的合作主动性更强,为提高国内科学技术能力和水平作出贡献。国家和企业的技术改革速度和技术能力得以提升,越南与区内各国在全球竞争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及若干具有优势的领域排行榜上的差距已明显缩小。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显示,越南2015年的创新指数上升了19位,在141个国家当中排名第52位;全球竞争力指数上升12位,在140个国家当中排名第56位。

近年来,科学技术已为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建设新农村作出贡献,助推越南成为大米及若干主力农水产品的世界主要出口国之一。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国内科学技术力量已具备大型水电站设计施工能力,具备水力机械设备和超长和超重起重机、水深90米和120米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制造的能力;花岗岩基底石油开采技术开发能力在亚洲排名第三并跻身世界前十名行列;打造了高产量的作物品种,开发通信卫星和遥感卫星,掌握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造船、地下工程、高层建筑、斜拉桥和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成功进行多器官移植和生产疫苗等。科学技术应用得以加强也有助于发展各经济社会地区、重点经济区,发挥各地方的优势和潜力,改善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基础设施系统。

此外,越南还在基础研究方面也迈出了新发展步伐,为形成航天、生物医学、纳米、原子等若干新的多学科科学技术领域创造前提;数学、理论物理学等若干自然科学领域在东盟地区取得很高的名次。人文与社会科学已为设计国家发展路线图、主张、政策和完善法律提供依据,为革新经济思维、肯定本民族形成和发展历史、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护越南价值体系和文化本色提供前提。

可以说,在国民经济规模和实力还低下(2015年越南GDP达1934亿美元,人均收入达2109美元)的条件下,较之于经济规模相同的国家,越南在科技水平及科技发展环境方面的进步无疑是值得鼓舞的。

然而,除了所获成果,科学技术的薄弱和不足之处也不少。

从科技潜力看,科技人员队伍在数量方面有所发展,但质量方面尚未满足要求,缺乏强力的科研集体和具有地区和国际水准的研究院所和高校,缺乏有能力引领新的研究方向或指导下属开展具有地区和国际水平的国家任务的一流专家,缺乏配套的技术基础设施和研究设备。越南的科技水平总体上看还较远地落后于世界,甚至比不上东盟地区若干走在前头的国家。科学技术以及优质人力资源尚未成为经济增长和结构重组的主要动力。这也是正在全面融入地区和国际的越南科技事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科技活动管理方面,虽然越南科技管理机制革新做出了值得肯定的努力,但还缺乏合适的优先方向,没有足以让越南在具有优势领域取得突破的强有力措施,因此尚未形成达到先进水平且具备同地区和世界平等竞争能力的尖端科技领域。按照新的机制制定科研任务的计划、确定筛选任务和指标以及开展方式等似乎迷茫。越南还缺乏科学技术及改革创新的可靠、同步国家统计数据库;独立评估体系及科技活动评估指数等形成缓慢;未能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及企业界投入科学技术事业。研究与培训、研究与市场、科学家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依然薄弱。

步入2016-2020年阶段,越南深广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及世界科技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将给越南等走在后面的国家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谈判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越南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等多边自贸协定和加入东盟经济共同体给越南开创了广大的市场机遇,但也给越南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及企业造成激烈的竞争。依赖投资资金的增长、廉价劳动力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增长模式已不再合适了。若不采取突破性的发展措施,特别是依靠科技和改革创新因素,越南难以崛起和发展,甚至难以在较近的未来走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这也给越南科技力量带来很大的挑战。

强化国家科技实力的措施

要想让科技真正成为经济结构重组与革新增长模式、提高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和企业的效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相结合过程的推动力,今后应着手实施以下开发科技实力的重点措施:

第一,有针对性地正确确定从实际出发并且能够解决国家、每个行业、领域和企业发展实践迫切要求的科技任务。企业必须是技术研究、应用和革新成果商业化过程中的领头羊。

继续集中投入服务于企业和各主力经济产业的应用研究或应用型基础研究;在发展各种利用高新技术和带来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逐步取代技术落后、低附加值的产业的基础上切实服务于经济结构的重组过程。

有效实施技术改革、高新技术开发、国家产品发展的国家级项目,旨在迅速提升国家和企业的科技实力、减少对进口技术的依赖、发展越南著名的工业商标品牌。出台特殊的投资机制来开展一些服务于国防安全或对带有越南商标品牌的产品、货物的效率、质量和竞争力产生强烈影响的大规模科技项目。

大力发展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的科学技术,发挥和挖掘热带农业的优势,发展科技含量大、国产化价值比重高的工业行业和具有优势的服务行业。继续加强服务于各经济社会地区、重点经济区、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

第二,培养和发展强大的科研人员队伍,同时要采取办法动员、勉励科学家并对其提出相应要求;培训和重用人才并结合科研中廉正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制定并有效开展本科及研究生阶段资优科研干部后备人员培训、培养计划。具体化科研人员任用、重用政策,特别是针对一流科学家、被责成主持特别重要国家任务的科学家及年轻的科学人才。

挖掘并有效使用正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大学生、研究生、实习生、科研专家队伍。协助并派遣科研人员及其团队赴国外研究院所、高校和企业进行有期限的工作并接受深造。

采取切实有效的机制政策来吸引旅外越南科学家及国外专家参与越南的科研活动。设计并采用基于国际惯例的科研道德准则。

第三,保障科学人员便利的工作工具和环境,有效投入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研究设备、实验室、通信及财政资源,创建先进而健康的学术环境。

投资新建或进行升级以形成一些基于世界先进模式的研究院所及研究型大学。有效发挥高新工业区、应用高新技术的农业区、集中型信息技术区的活动。

认真核查现状后有选择性地投资、升级服务于研究的技术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设备、现代化的国家科技信息和统计基础设施。

协助发展富有潜力的年轻科研团队及具有高速增长潜力的改革创新的创业企业。发展健康的改革创新及创业生态系。

第四,朝着解除各种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创新潜力、放宽自主权以及对科研活动结果进行公开透明评估的方向继续革新科研活动管理机制。

向公立科研机构赋予在运作、组织机构和人力、财政和资产管理及国际合作中的最大自主、责任自负权利。同时,对科研机构任务实施结果采用独立和公开化、透明化的评估机制。

密切研究院所、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大力发展各种融资渠道来扶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通过科学技术领域的国家基金来创新技术、改进或更替落后的技术和设备。

朝着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中介、转让、咨询、评估和估值的组织网络的方向加大技术市场的开发力度。在各大城市成立国家科技交易平台并同各地方的先进科技应用中心有效对接。发展有关技术、技术专家、新科技产品供求对接的国家数据库体系等。

第五,加大国际合作和融入力度,促进联合研究合作以争取先进国家的资源和知识,同时逐步提升国内科研能力和水平,进而参与长期的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

同各战略伙伴加强联合研究合作,同先进国家拓展国家级科技合作关系。大力扶持具有地区和国际水平的科学技术的学术交流合作。发展和提高越南驻外,特别是重点区域的科学技术代表机构网络。

在全方位国际一体化背景下,面对科学技术和改革创新的全球竞争趋势的压力,我国正迎来新的机遇,还有挑战。科学技术力量比任何时候更要努力实现突破性的革新和发展,以对国家和企业的劳动效率和竞争力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产生更强劲的推动力,从而早日推动越南基本成为迈向现代化的工业国,实现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完)
---------------------------------------------------

文章来源:《共产主义》杂志2016年5月第883期


作者:越共中央委员、科学技术部部长朱玉英